你的位置:南宫官网app下载安装 > 新闻动态 >
二战末,17岁中国少女因劝降450名日军牺牲,30年后才被世人熟知
发布日期:2025-05-22 15:49 点击次数:61
众所周知,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那场战争即将结束的数日之前,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性,她为了说服日军投降,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嘎丽娅,1928年诞生于黑龙江绥芬河市,她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欢乐。父亲来自山东,母亲是乌克兰人,因此嘎丽娅自幼便接触并学习中文和俄语。进入学校后,她又掌握了日语。在学校,她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热爱。1941年,年仅13岁的她便与同学们一同参与了俄罗斯侨民的音乐会,她的歌声更是赢得了音乐会的最高荣誉——一等奖。若非战争的干预,或许嘎丽娅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然而,她的生命在17岁那年便画上了句号。
1945年8月6日和9日,日本连续遭遇两枚原子弹的猛烈轰炸。在同一时期,苏联百万雄师从东、西、北三路,越过中苏边界,对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猛烈的突袭。尽管日军此时已陷入绝境,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当苏军攻克绥芬河市后,日军残余部队450人和150名日本平民,退守至天长山上的坚固要塞。苏军多次发起攻击,但效果并不显著。
需知,自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以来,其内阁始终将其视为重要的战略基地,不仅部署了庞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东北各地构筑了众多防御设施,包括要塞、堡垒等。根据战后统计,日本共修建了17个要塞群,总长度超过1700公里。这些要塞群均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外围设有观察哨、地雷区、反坦克壕等防御措施。而在内部,设施齐全,包括发电站、弹药库、给排水系统,甚至配备了浴室。而这些工事的背后,却造成了100多万中国劳工的死亡。
当然,即便要塞防御坚固,以苏军当时的武器和火力配置,攻克它并非难事。然而,鉴于要塞内关押着150名无辜的日本平民,苏军不愿对他们造成伤害。经过一番商讨,他们决定派遣一位精通日、俄两种语言的使者前往要塞,试图说服日军投降。在绥芬河这个仅有几千居民的小镇上,嘎丽娅因其独特的才能而备受瞩目,许多人皆知晓她能够流利地使用这两种语言。苏联一名军官迅速抵达嘎丽娅的住所,希望她能随他一同奔赴战场。然而,嘎丽娅的母亲深知日军的残暴,对女儿的安全深怀忧虑,因此拒绝了这个提议。尽管如此,嘎丽娅却出奇地镇定,她甚至试图说服母亲,表示自己希望能在那里(要塞)与自己的日本同学交流,试图说服他们。
母亲无法说服嘎丽娅,最终只能答应她的请求。在母女即将分别之际,母亲将自个儿头上的那块红头巾移至女儿的头顶,寄托着对女儿平安归来的期盼。遗憾的是,这竟成了她们之间最后的告别。
嘎丽娅在苏军军官的带领下抵达前线,并在两名苏联士兵的伴随下,试图说服日军投降。日军表面上同意了投降,但心地纯良的嘎丽娅却未能察觉到日军的狡诈。在她第三次进入要塞时,日军突然开枪将她杀害,同行的两名苏联士兵也未能幸免,不幸被射杀。苏联军官在漫长的夜晚等待之后,未能见到嘎丽娅等人的踪迹,心中便涌起不祥的预感,于是他迅速集结了口径巨大的火炮,对天长山要塞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到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了投降的消息,要塞中侥幸存活下来的26名日军也纷纷放下武器,向敌方投降。然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未能找到嘎丽娅的遗体,只发现了她头上的那块鲜艳的红头巾……
战争落幕之际,日本军队被遣返回国,苏联红军也迅速撤退,然而,嘎丽娅的英勇事迹却鲜为人知。而她与长兄15岁时的合影,竟成了她在这世上留下的唯一影像。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嘎丽娅的牺牲成了一桩未解之谜。
历经三十年,那位驻扎于天山要塞的苏联军官才在电视节目中屡次提及嘎丽娅的英勇事迹,至此,嘎丽娅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六十年后,众多有爱心的捐助者共同努力,嘎丽娅公园得以落成。在那里,三十多位苏联的老红军战士种下了嘎丽娅最钟爱的白桦树。到了2009年,人们还为嘎丽娅树立了一尊雕像以示纪念,雕像的基座上还刻有普京总统的题词。
“俄中友谊长存,我们必定会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